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破解過度交易的迷思:給當沖交易者的勇氣跟技術拍拍手!

記得N年前,牧清華剛進這個市場,我跟營業員抱怨,手續費好高,能否降低一點?

營業員怎樣都不肯,還反嗆說:『手續費不重要啦,多賺個一個tick就回來了!』

當時印象很深刻,牧清華一向與人為善,心理想:『對阿,多賺個一個tick就好了,那就算了,也讓營業員多賺點。』

想一想當時牧清華真是好傻好天真!

一年過後回來看,十幾萬的交易成本,就算打個折也可以省到上萬塊,一年下來多繳這麼多錢,這實在不是 "一兩個Tick就賺回來這樣的理由" 能讓我釋懷。

也因此,隨著交易的量越來越大,牧清華開始轉移陣地到別家卷商,手續費整整比原本的再打六折 ,且依然是大劵商,服務還是高品質。
前幾天遇到一位職業級的朋友,這位朋友當沖技術高超 (可能跟金大一樣Level)。

朋友的操作方式極為短線,賺一兩個 tick就跑,當然這樣的方式就怕賠多。但也還好,因為他的高超技術,停利停損控制得宜,使得賺賠比幾乎是1 : 1。

無論如何,這樣的交易策略,主要獲利就是靠著高勝率。賺賠比1:1的結果,簡單計算可知至少要高於50%以上的勝率。

朋友說:『我每個月賺多少錢,我的營業員也會跟著賺多少。而我賠錢或沒賺,我的營業員還是一樣賺錢。 』因此,每逢過年過節,營業員都會送禮物給這位衣食父母孝敬一下。

想一想,如果我當營業員,有這種客戶就好了,完全是無風險的被動收入。而牧清華也不得不佩服這位朋友的技術,不僅自己可以吃好穿好,營業員也一起受惠。一份工作養兩個人,可能還是兩個家庭,不得不說厲害厲害!

我們用個簡單的分析,說明這位朋友能靠一兩個tick交易賺錢到底有多厲害!?

策略1: 賺2點停利,賠2點停損。

假設手續費加上稅是1個tick。換句話說,賺的話,實際上只賺1點;賠錢的話,實際上是賠3點。

因此,原本看似50%勝率就會賺錢的策略,我們重新計算要多少勝率才會賺錢。

假設勝率為p,贏,則期望獲利為 1p - 3(1-p) > 0

可推得 p > 75%

注意唷,原本只要50%的勝率,因為手續費跟稅的關係,要調高到75%。

意思是說每下四次單,最多只能有一次賠錢,至少要有三次是賺錢的 。

現在我們考慮長線一點的策略:

策略2: 賺10點停利,賠10點停損。假設手續費加上稅是1點。

換句話說,賺的話,實際上只賺9點;賠錢的話,實際上是賠11點。

重新計算要多少勝率才會賺錢。假設勝率為p,則期望獲利為 9p - 11(1 - p) > 0

可推得 p > 55%

原本只要50%的勝率,因為手續費跟稅的關係,要調高到55%才會獲利。

現在我們看更長一點的波段策略,可能不是當沖,賺100點停利,賠50點停損。這樣的賺賠比只須要勝率大於33.3%就好。

若再考慮手續費跟稅的因素,我們需要的勝率計算為 99p - 51(1 - p) > 0

可推得 p > 34%,與原先的33.3%幾乎一樣。

以上的討論可知:

極短線當沖的朋友,就算你的手續費夠低,在一個Tick內可賺回,你需要的勝率都可能被迫要大大提高。

而做波段的投資人,你預期的策略是多少勝率,幾乎就是多少勝率,不易受到手續費的影響。

破解過度交易的迷思!
現在話說回來,當沖的確是一項特技表演。通常仿間在討論策略都是討論如何才有高勝率,而忽略了資金控管部位大小的研究。而當沖者,他們在考慮資金控管策略前,卻要先找到 "更高的勝率" 的交易策略,才能賺錢。

這引申一個問題。我們經由理論的計算知道勝算要多高。然而,我們卻無法評估什麼叫做 "過度交易"。

這個問題,牧清華大膽的說,根本沒有所謂的過度交易。我們看看訪間的一種說法,如果你今天交易已經賠了你預定的上限了,你必須停止交易,否則就是過度交易。

這個理由實在很奇怪, 牧清華認為:該停止交易不是因為今天已經賠了多少錢,而是因為你今天的策略在這樣的盤勢底下,所反映出來的機率與賠率讓你無法再賺錢。

試想一想,如果一個交易策略,在給定的勝率跟賠率底下,若是獲利期望值是正的,那當然有機會做多少就賺多少,哪有什麼過度交易的問題?

沒有過度交易,只怕沒機會交易。這就像賭場老闆一樣,不怕你這次來贏了錢,只怕你贏了錢後就再也不來。

所以賭場總是弄得金碧輝煌,金光閃閃,想要吸引你一直賭下去。就跟營業員一樣,不怕你輸錢或贏錢,就怕你以為你今天是過度交易,從此不再交易。

既然這樣,那有沒有一個指標判斷你是否過度交易?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如果有,那就是你的交易策略在今天的 勝率(p) 跟 賠率(賺a點,賠b點)底下,滿足下面這個式子。


p(a - 1) - (1- p)(b + 1) < 0 pa - (1- p)b > 0


第一條式子是說,在手續費1個tick的情況下,你的期望獲利是負的。
第二條式子是說,如果沒有計算手續費,你的期望獲利是正的。

換句話說,今天你的交易會賠錢,完全是因為你的勝率賠率造成的,而你賠的錢都是因為你要負擔手續費與稅。若真是這樣,那你就不該再交易。每多交易一次,都是一次的過度交易。

上面的式子結合在一起,可推得 


0 < pa - (1- p)b < 1


事實上,不等式右邊的1 ,就是每次交易的成本1個tick的手續費跟稅。如果今天你的交易成本是2個tick。那你要滿足的式子就是


0 < pa - (1- p)b < 2
或著說,你的勝率賠率必須滿足


2 < pa - (1- p)b

你才會賺錢。

所有的交易都是這樣,就算是高頻交易,一秒中交易個幾百幾千次,也是要滿足這樣的式子。

希望這樣的介紹,能對喜歡做當沖的朋友,在制訂交易策略時有些幫助。

當然,這邊完全沒考慮到Position Sizing的問題,若再考慮進去,這麼 PRO~級的分析,後續再介紹啦!

星期五;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幣圖誌Bituzi電子報」


沒有所謂的過度交易,到是有所謂的 "過度自信"。那就是買賣殺紅了眼,不再相信既定好的策略,亂追亂殺,以為自己是賭神,完全憑著 fu 交易。

不過,最近社會上出現很多神,可能真的有幾位是賭神吧! (但牧清華不是,勿筆戰)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馬雲:爲什麽安麗現在很難做了

馬雲:爲什麽安麗現在很難做了

安麗是一家偉大的公司,是安麗讓全球的直銷行業得到了合法的地位,是安麗讓全世界人民改變了就業觀念,提升了直銷知識、加强了保健意識和美容護膚技巧知識,如果您是安麗公司的股東或已經是安麗的皇冠大使,衷心的恭喜您,您永遠擁有了安麗帶給您及家人的自由和保障。
如果您只是一位安麗的普通經銷商、DD或翡翠,您現在開始做安麗究竟還能不能成功呢?
2004年安達高(安麗母公司)全球營業額62億美金,其中中國市場占了20億美金,也就是國外市場做了42億美金,業績還不錯,但當你翻到1997年的數據,您就會被嚇一跳,因爲1997年安麗全球的營業額是70億美金,而中國市場當年只占1億美金,也就說國外市場做了69億美金。
從1997年的69億美金,一路下滑到2004年的42億美金,各位您想:這整整减少的27億美金,這讓多少海外原本是翡翠、鑽石、雙鑽的朋友失去他原來的收入、自由和保障。因爲任何聘位和收入都是要營業額來支撑的、整個公司的業績都在下滑,團隊的業績自然也就下滑,因爲我們不是超人,不可能淩駕于市場之上。不是安麗不好業績才下滑,而是安麗已經47年的歷史,已經走到了企業發展的第四個階段:衰退期。這是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避免的發展歷程。企業發展的第四個階段:高風險階段、高速成階段、平穩發展階段、衰退階段。
安麗在全球已經開了9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沒有什麽太大的空白市場了,因爲全球200個多個國家和地區,除掉那些非洲的小國家,有價值的基本都開發差不多了,爲什麽早期美國安麗的皇冠大使擁有游艇和私人飛機,因爲他們做得早,當美國市場飽和的時候他們帶著團隊去開發日本市場了,當日本市場飽和的時候他們去開發臺灣、馬來西亞,當臺灣、馬來西亞飽和的時候,他們來開發大陸了,而今天中國安麗已經開業十一周年,已經做到了縣、鎮了,年營業額已經達到了170億人民幣,請問您的市場發展空間在哪里?
咱們再來算一個帳,如果你已經是安麗公司的高級營業主任(DD)您一年的最低營業額要求是60萬元/年(6個月的銀章),您正在躊躇滿志的爲皇冠大使的目標而奮鬥,而一個皇冠大使的最低業績要求是1200萬元/年(20個DD部門),也就是比你現在有的業績增長20倍,而實際操作中的皇冠大使一年的營業額至少是過億的,170億人民幣的營業額只造就了30多位皇冠大使。
也就是說您的營業額要增長至少166倍,您才可60萬元×166=1億元/年)!直銷是做團隊的,所以您業績的增長速度基本是跟公司同步的,就算您的團隊實在是獨一無二的,您的業績增長速度比公司快3倍,已經很厲害了吧,您的營業額增長了166倍,而公司的營業額只增長50倍。請問170億的50倍是多少?8500億元/年(折合成美金就是1000多億美金),只有到那個時候您才有可能成爲皇冠大使,您覺得可能嗎?
全世界所有的皇冠大使基本上都是安麗進入該國前後一兩年就加入的,安麗臺灣公司于1982年開業,1995年共産生了4位皇冠大使,從1995年至2003年只産生了一位皇冠大使--雷宇鳴先生,而當您翻閱他的履歷表時您會發現,他是1983年就加入安麗的,堅持不懈的努力了20年終于做到了皇冠大使。臺灣1985年後那麽多加入安麗的人,難道就沒有比這五位皇冠大使更優秀、更努力了嗎?爲什麽他們做不到了呢?唯一的原因是:他們做晚了。只有當一個公司剛剛登陸一個國家的時候你就參與,你才可能做到最高級別。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總結才是成功之母!俗話說:借古鑒今,臺灣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明擺著的事情難道您非得用您自己十年、二十年的光陰去證明嗎?
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無懈可擊的安麗制度自創立以來就沒有改變過,也就是說您今天做一個鑽石和70年代或80年代做一個鑽石的收入是一樣的。80年代初萬元戶都非常的了得,鑽石幾萬塊的收入簡直象天文數字,而今天普通的工薪階層都有幾千元的月收入,高薪白領月薪幾萬的都不稀奇了,鑽石幾萬塊的收入還有那麽大的吸引力嗎?(最重要的是做個鑽石真的非常不容易)。
還有安麗的制度養大不養小,沒上DD之前根本就賺不到錢(這個DD是做上而不是買上的),在這之前每個人都還要花一大筆錢去學習、聽課、買資料、試用産品。
爲什麽那麽多優秀的安麗夥伴紛紛跳槽到別的直銷公司,因爲都21世紀了,安麗還用按照20世紀50年代末人們的需求水平設計的獎金制度來支付給現代人,而其他任何行業的收入水平都已幾十倍的增長。正是由于分給經銷商的錢少,留給老闆的錢多,兩位偉大的安麗老闆才有幸名列世界富豪排行榜,可是親愛的夥伴們,溫安洛和迪維士也不是咱們家親戚,咱們爲他們自豪啥啊?
安麗的市場戰略就是一個國家沒有開放直銷市場,安麗老闆借美國商會主席的身份與該國家政府攻關談判,然後第一個進入,幷賺取第一桶金。當這個國家的直銷市場規範了,這個國家的業績就會下滑,安麗就會去開發另一個新市場,縱觀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是這樣的。
不是安麗不好,只是因爲我們知道得太晚了、做得太晚了,同時安麗的獎金制度太舊了,有點不合時宜,如果您做直銷的目的真的是爲了努力之後帶給家族財富、自由和保障,今天的安麗真的給不到您了,當然如果您只是消費安麗的優質産品和本爲已經富有到要找一個環境去消磨業餘時光,或者是想到安麗會堂裏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被別人表揚、贊美、鼓勵一下,安麗仍然不失爲一個好的環境。
但是如果您真的是希望通過直銷賺到錢、實現創業成功、帶來自由和保障,還有真正的負責任,爲那些一直跟隨著您一起努力拼搏的合作夥伴,幫助他們審時度勢,把握先機,快速成功,改變命運,您真的需要重新的審視、認真的抉擇!
直銷是首先一種營銷模式,肯定就是一種生意。我們是一名分銷商,更是一名生意人,不管與哪家公司合作,一定是借助這家公司提供的産品,獎金制度,在你認可的時間介入,吸引人才合作,組建團隊和分銷産品來獲取回報,來占領現在及未來市場空間。而不會因爲你對公司或哪個領導人表示忠心,就會發獎金給你,永遠不會!
我們是忠于自己的事業和夢想,我們是應以感恩的心感謝以前的公司提供一個學習、鍛煉和成長的機會,感謝介紹人和領導人一直的關心與支持。
安麗的機會是歷史性的,更是階段性的,這個機會一但過去,就不可能再有了。你錯過就錯過了,做安麗,你不可能做成第一批安麗人了!
每一個公司進入一個新的市場,都要經過:導入期--暴增期--平穩期--衰退期這四個階段。在不同的時間切入,就决定了你的成功速度和發展空間!
2006年是直銷市場的重新洗牌,更是人才重新組合的重要一年,今年借助一個新的公司開拓中國市場的先機,把這些人才吸引過來,變成你的合作夥伴。
安麗的事例已經證明了一切,早期做又能堅持下來的年收入都上百萬元,後來做的不管你多努力就很難成功,因爲安麗已在中國做了14年,人才已被過濾了一遍;競爭對手多了;市場發展的空間小了;
公司的發展更是處于平穩期向衰退期過渡了!
時代不一樣了,我們不要做刻舟求劍之人,也不要妄想在錯誤的地方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時機不一樣了,我們不要在錯誤的地方停留太久,更不要以爲站在前人的輝煌裏就會得到你的未來!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驚人的相似!
2006年中國開放直銷這個行業,世界上很多大型的直銷公司都會進入中國,誰能在這個時期,找一家産品好又多,制度人性化的公司,提前切入,這個先機就會造誰!
安麗有很多的人才,但業績跟我們沒關係,因爲他們跟別人合作了。
2006年是直銷市場的重新洗牌,更是人才重新組合的重要一年,今年借助一個新的公司開拓中國市場的先機,把這些人才吸引過來,變成你的合作夥伴。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信息的時代,是知識的時代,更是智慧的時代。沒有未來,就要敢于從頭再來!重新選擇不是放弃,而是爲了更好!
而不是明知是一條彎路甚至是死路却一頭走到底,既誤了自己的事業和家人享受幸福的權力,更害了親戚和朋友!害人害己,誤人子弟!!
一個人的成功必備的四大要素:品德,才技,時機,實力!所以,時機對想成功人來說,非常非常重要。
很多做安麗的人,人品很好;才能技巧也不錯;人脉,經濟實力也很强,但做安麗就是賺不到錢,甚至虧了一大筆錢,原因就是:選擇的制度和切入的時機不行了!
真正負責任的人是爲了自己,家人,親戚,朋友及合作夥伴,找一條更安全,更保障,更快捷的路,幫助他們成功和改變命運!這樣才更有人生價值和意義!!
如果有一家公司,將正式拿到直銷牌照,現在向全國招商。今天切入這家公司的時機就象陳婉芬、傅後堅等1992、93年就開始在廣東、福建發展安麗事業一樣,您要不要瞭解、要不要把握歷史性的機遇?
瞭解才有機會,不瞭解才永遠沒有機會!寧可明明白白放弃,不要糊裏糊塗錯過!
真誠地希望您能够打開心門,真正擁有屬于您自己成功的機會,幷真誠的祝願您在直銷行業一路走好,直至成功!!
眼光超前才能步步領先,市場空白才能不戰而勝!
當一個新生事物出現,只有5%的人知道時趕快做,這就是機會,做早就是先機,別管是什麽行業;當有50%的人知道時,你做個消費者就行了;當超過50%時,你看都不用去看了!
----李嘉誠50多年商海經驗總結
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但永遠不會重演,我們可以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從過去的成功軌迹可以看到社會發展蘊藏的商機!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開放了很多行業。每開放一個行業,就産生一個新的市場,就是一次機遇:第一批的個體戶;第一批來深圳的創業者;第一批買股票的股民; 第一批倒買倒賣進口汽車的人;第一批買地的地産商;第一批收購國有企業的企業家;第一批互聯網的營運商。這些機遇是歷史性的,也是階段性的,每一個機遇一旦過去,就不可能再有。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巴菲特為什麼會買IBM?

巴菲特為什麼會買IBM?
Posted in 巴菲特教你管理投資事業, 新聞稿 | 0 comments



科技、高價、重倉。巴菲特在IBM股價歷史創下新高之際大買IBM,截至2012年底,已經斥資近120億美元,收購了IBM共計約5.5%的股份,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巴菲特聲稱:“我可能看過50年來IBM所有的年報,在今年,我決定用不同的角度來閱讀IBM的年報。在與諸多科技產業高級主管進行陸續的談話後,我決心買進IBM的股票”。買入IBM股票這個消息很快成為業界炸彈,一向熱愛傳產股的老巴轉性了嗎?其背後投資IBM的邏輯是什麼?



一、藍色巨人IBM還是不是我們認知中的高科技股?


一般而言,科技股有三個特徵:
1、 大量資金的需求:科技公司的快速增長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此外,很多科技公司早年都是一直靠投資人的資金維持運轉,在草創初期根本連營收都沒有,遑論盈餘,即使盈利之後也要將資金再投入新業務的發展,或是投入研發,很少回報股息予投資人或是回購股票,投資人僅能從公開市場上賣出持股回收資金。科技股的這兩點特徵都是不利於長期投資者持有的。巴菲特特之前所稱不投資科技股更多也應該是基於這兩個原因。



2、 營收變化大,且難以預測:科技公司的特色就是營收變化快且無法預測,就像Facebook、Netflix、等少則50%,多則100%的營收增速,小點的奇虎360增長甚至可以超過200%;但科技業產品生命週期短,行業變化太快,十年前的雅虎已經沒落、DELL與惠普已搖搖欲墜,google之後的短短幾年又有Facebook的崛起;這個行業裡的公司更多的是各領風騷三五年就殞落的流星,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無法預測超過2年的趨勢,所以很難去預估未來收益率。



3、 產業競爭激烈:高科技產業的變化速度非常快速,不似傳統產業可以慢慢看見競爭者出現,高科技產業中,新技術的突破會快速摧毀使用既存舊技術的競爭者。例如觸控螢幕手機的流行,在很短時間內就取代了按鍵式手機的市場。臉書的流行,快速的取代了MSN與Myspace。當初沒有人想到Mark Zuckerburg —- 一個哈佛大學把不到妹的宅男,可以在8年內改變世界。高度的產業競爭迫使業者不斷投入高資本支出於研發與增設廠房,把盈餘重新投入投資。
高科技公司就像是超速行駛的法拉利,一方面有著強大的爆發力,另一方面有嚴重的不確定性。而巴菲特看重的是產業的穩定、高可預測性與安全邊際,高科技公司的上述三點特徵,使巴菲特望而卻步。
然而,就像曾經的蒸汽機、鐵路、汽車也是他們剛出現的那個時代的高增長、高風險的“科技股”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資訊技術的某些領域也已變得成熟,增長相對穩定。



二.藍色巨人IBM是否符合上述高科技公司的特徵?


1.資金需求:IBM不斷回饋股東股利與回購股票



創立超過百年的IBM也早已走過了科技公司高資金投入的階段,進入穩定成熟的時期,其非但不需要向股東提出增資的需求,還能大量的發放股利。2012年,IBM的股息殖利率在1.5%~2%間,且近5年平均股息複利增長率為25.5%。從1995年以來,IBM已經連續17年不斷提高每季的股息;此外,IBM還累計拿出了超過1000億美元進行股票回購,在2012年,該公司高層決定把股票回購計畫的規模提高75%,至117億美元。這些不斷分配股息與回購股票的行動是建立在IBM穩定的商業營運模式下,有唯有如此穩定增長的現金流和不斷提高的EPS,才能不斷回饋股東豐厚的股息。



2.營收變化:IBM的5年複利營收成長率為1.2%、3年平均營收增長率為3.36%,營收成長穩定



IBM理解到硬體業務未來競爭將越來越激烈,殺價競爭是必然的趨勢,2002年,IBM做出一項重大的營運轉型,決定跨入管理顧問業,以35億美金收購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 Coopers)公司下屬的管理諮詢公司,美國普華永道是全球及中國最大的專業服務機構之一,它係由前兩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Price Waterhouse(普華)及Coopers&Lybrand(永道)於1998年7月1日全球合併而成,其為世界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及專業服務機構之一; 2005年,IBM將PC業務出售給聯想,把營運重點放在穩定且高毛利的企業顧問諮詢、服務及軟體上,擺脫高度競爭、低毛利的硬體產業。



附圖一是2000年至2011年的營收變化圖,IBM的5年複利營收成長率為1.2%、3年平均營收增長率為3.36%,由圖中可以看出IBM的營收增長緩慢而穩定,這是成熟產業的特徵。IBM的營收雖然成長幅度較緩,但是可預測性高、毛利也高,因此盈餘成長幅度就很驚人。而這些高利潤的業務也帶來充沛的現金流入,加上不需要負擔過多的硬體支出,大量的自由現金流量可以使IBM專注於併購關鍵公司以及研發上頭。企業永續發展與良好的股東權益報酬,以及轉型為資訊服務業為重的3 大要素,使得重視價值型投資的巴菲特願意大舉買進IBM股票,成為其長期股東。



3.產業競爭:IBM整體業務於2012年享有高達47.84%的毛利率!



毛利率的高低顯示出產業競爭是否激烈。一般來說,產業競爭越激烈,廠商會傾像殺價競爭,造成毛利率降低。



根據SEC檔所揭露之訊息,IBM目前共有四大業務,它們分別為軟體,硬體、服務和金融。2011年,IBM總營收為1069億美元(相較去年增長7%),其中服務貢獻佔57%營收,為其最大營收來源,軟體和硬體分別貢獻23%和18%,金融為2%。由IBM的營收來源中,我們可以發現過去以硬體銷售為主的IBM已經成功地將業務重點轉型成軟體與服務。IBM為何選擇轉型為以軟體與服務為主的公司?答案是:追逐高毛利產品,拋棄競爭激烈的低毛利產品。



首先,砍掉硬體業務上。2002年,IBM放棄市占率高達20%的全球硬碟市場,將獲利良好的硬碟業務出售給日立;2005年,將全球PC業務出售給中國聯想;2007年,將商用影印機業務出售給日本理光。在此同時,IBM成功的將業務重心移往毛利高且穩定的軟體、諮商服務業務上。



早在1995年,IBM就成立了軟體部門,隨後通過收購打造了以Rational Software、DB2、Lotus、Web Sphere和Tivoli五大軟體品牌為核心的軟體基礎設施平臺。同時,為了整合軟體、硬體與諮商服務,IBM還建立了全球服務部門,提供客戶無縫的使用體驗,避免客戶自行整合各家軟硬體服務所造成的困擾。軟體和諮商服務成為IBM近十年的業務發展重點,營收逐年在穩定且不斷的增加。2000年,IBM軟體和服務營收佔比總合約53%,而到了2011年,這個數字已達到了79%。2008年至2010年IBM硬體業務的毛利率均值在38%左右,而軟體和服務毛利率均值卻分別達到87%和62%。就淨利率而言,硬體淨利率值在8%左右,軟體和服務淨利則分別高達40%和38%,均遠高於硬體業務。



從盈利能力上看, IBM硬體業務的毛利率在38%左右的水準,而軟體和服務毛利率卻可以達到87%和62%;反觀IBM硬體淨利率只有8%左右,而軟體和服務淨利是40%和38%。淨利比率上巨大的懸殊,讓我們不難理解IBM大幅砍掉硬體業務並轉向軟體和服務的原因。反觀過去與IBM業務大幅重疊的惠普因為轉型過慢,面對激烈的硬體削價競爭,在去年出現每股盈餘-6.45的虧損,顯示後PC時代惠普因競爭過度激烈已喪失獲利能力。



三、巴菲特為何買入IBM?


依據美國SEC最新的資料(截至2012年9月30日), IBM目前為巴菲特的前三大持股,僅次於可口可樂與富國銀行。巴菲特這次買入IBM很有意思,完全顛覆了過去市場上對巴菲特的印象。其背後的投資邏輯是什麼?讓我們先從IBM的產業護城河談起:



(一)何謂產業護城河?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是尋找可以長期、穩定賺大錢的企業,用專業一點的術語表達就是,企業必須具備長期穩定的超額盈利能力,而這種超額盈利能力關鍵來自於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也就是產業護城河。



巴菲特曾在2007年版的波克夏致股東信中提到:



『一家真正好的公司一定要有能夠持久保護傑出投資報酬率的「護城河」,資本市場的動能讓競爭者持續攻擊高報酬率的公司這座城堡,所以擁有難以攻破的防護策略,像是經營低成本製造商(GEICO, 好市多),或是擁有夠力的全球品牌公司(可口可樂、吉列、美國運通)對持續的成功是必要的。商業成功的道路上充滿著「羅馬蠟燭」(註: 意思是指放煙火一樣,雖然絢爛、但只是一時的),公司的防禦最後都會變得不堪一擊,大敵是會攻過護城河的。我們對自己擁有「持久性」的要件,讓我們必須排除要求快速且持續轉變的產業及其公司。雖然資本市場的「創造性毀滅」對社會是高度有益的,這個因素對投資報酬確定性來說卻是個阻礙,一個需要持續重建的護城河終究不能成為真正的護城河。』



巴菲特通過長期投資經驗形成的對持續競爭優勢的看法,與哈佛商學院教授Michael Porter十分相似。Porter教授認為:公司競爭優勢源於企業為客戶所創造的超過其成本的價值。價值是客戶願意支付的價錢,而超額價值產生於以低於對手的價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獨特的效益補償高價而有餘。



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是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在競爭者所有的仿製能力均嘗試之後,企業仍能夠保持的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是否能夠持續以及持續多長時間,取決於企業的競爭優勢“壁壘”。競爭對手企業想模仿優勢企業的競爭優勢,必須克服或通過創新避開優勢企業的隔離機制,但是這需要額外增加其生產成本或降低其收益率,從而減弱其模仿和進入的驅動力,這種“壁壘”使競爭優勢在長期內持續下去,並長期獲得超額利潤。



以上述巴菲特與Michael Porter段的兩段話,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
1. 競爭優勢必須建立在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或不能模仿。
2. 護城河必須長期且穩定的存在,並且不需要持續地重建
3. 企業如果建立了又深又廣的產業護城河,便可以有效地抵禦產業對手的競爭。反之,則必須持續的與對手肉搏,就算贏了往往也只是一時的,而且時常會陷入慘勝。



(二)IBM的產業護城河是什麼?



1.強大的客戶黏著性使其競爭優勢具有長期可持續性:
巴菲特說,在看過IBM提供給監管機構的備案文件後,他對這家公司在尋找和保留客戶方面的優勢“驚奇不已”,客戶一旦與IBM建立聯系就很難再切斷。“現在IBM更像是一個服務企業,與客戶保持著緊密聯系。”巴菲特表示,自己早該在幾年前就意識到硬件並非IBM業務的核心。



巴菲特在採訪中說到,自己特別欣賞IBM非常突出的客戶黏著力。



『我們都會聘請一家特定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我們也會聘請一家特定的律師事務所。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時不刻對它們做的每件事情都很滿意,但是對公司而言,但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是一件很大的事。你知道我們伯克希爾下屬100多家公司中,有幾十個IT部門。儘管我本人根本不知道這些IT部門是如何運作的,但是我們走訪了這些IT部門,和他們交流,結果發現,他們和供應商非常緊密地合作。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更換供應商,但是這確實意味著供應商有很大的延續性。最近幾個季度,IBM在全球40多個國家的業務收入都保持了兩位數的高增長。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你在世界上的某一個國家,你準備發展你們公司的IT部門,那麼你選擇和IBM合作肯定要比和其他很多公司合作要感覺放心得多。』



2. 強大的品牌優勢與良好聲譽:沒有人因為買了IBM的東西而被解僱



巴菲特早在50年前就經營過一家公司與IBM直接進行業務競爭,這段經驗讓他深切體會到IBM的競爭優勢地位有多麼強大:『50年前我和IBM進行業務競爭。也許你不相信,當時我是一家科技企業的董事會主席。當時的計算機要使用無數的穿孔卡片。1956年IBM簽署了一份和解協議,被迫放棄一半的生產能力。我的兩個朋友,一個是律師,另一個是保險代理人,在報紙看到這個消息,決定進入計算機卡片業務,他們拉我一起合夥。我們的工作非常傑出,建成一個很好的小型工廠。但是,每次我們來到一個地方,推銷我們生產的計算機卡片,價格比IBM更低,交付比IBM更加快捷,可是那些採購人員總是用這句話拒絕我們:沒有人曾經因為買了IBM的東西而被解僱。我想我們可能聽到這句話有一千多次。』



3.為什麼巴菲特會在這個時候買?



目前全球經濟處於緩慢復甦階段,各國政府紛紛減少支出、企業降低成本動機強,IT支出處於壓縮階段;一旦經濟繁榮,各國政府、企業恢復支出、翻新IT設備或擴張,IT支出將出現反彈、恢復乃至增長,將IT新一輪基礎建設升級——開始針對雲端需要增加投資,IBM作為行業龍頭自然首當受益。隨著金融危機過去,各大企業與政府加大IT支出,IBM營收將繼續增長。



在經歷IT業已漸漸成熟化,在經過幾輪沉浮之後,一些企業已經確立了牢固的市場地位和穩定商業模式,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又成為IT產業優勝劣敗的市場測驗,將競爭力不足的企業淘汰,金融海嘯後生存的優秀企業自然會引起巴菲特的注意,而此次歐債危機來臨、全球金融市場震盪之時,巴菲特便毅然危機入市了。



4.巴菲特是否改變了過去的投資哲學?



筆者以為,一向表明對科技類股“敬而遠之”的巴菲特此次重壓百億美元大手筆投資 IBM, 且稱“符合所有的投資原則”並非虛言: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一):『選股不選市』。產業趨勢很重要,但產業中特定企業的選擇更重要。因為投資的關鍵不僅僅是評估特定產業趨勢增長速度有多快,而是評估特定企業的競爭優勢。即使產業趨勢增長強勁,仍然有企業競爭力不足而滅頂,例如智慧型手機產業營收在2009後呈現爆發性成長的趨勢,但黑莓機市占率卻從市占率超過20%縮小到低於5%,反觀三星智慧型手機市占率於2012年已超過29%,這代表即使在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中,最終能夠成最終贏家的公司都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二):『投資的風險來自於企業本身,而非股票價格』。即“以一般的價格買入一家好公司,要遠比以不同尋常的低價買入一家一般的公司好得太多”。這也就能解釋為何 IBM 的股價目前實際已經處於歷史新高的階段,但巴菲特依舊堅定投資的底氣所在。一間好的公司必須包含優秀、努力、誠信的管理階層。IBM管理層執行力強,關注股東利益,經常以分配股利、回購股票方式回饋股東,展現重視股東利益的理念。自2003 年以來,IBM已經支出了超過1000 億美元用於支付股息和股票回購,巴菲特非常重視經營階層的能力與其對待股東的態度。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三):『不投資無法預測的企業、犯錯少才是好公司』。巴菲特明確表示,未來10年中,我不會對蘋果和Google的市值上漲感到驚訝,但我不會去買這些科技巨頭的股票,也不會做空他們。IBM 才是適合我的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 Inc. 投資的股票。巴菲特說:「至少對我們來說,比起 Google 或蘋果,IBM 犯錯的機會比較小。」IBM提供了清晰的發展地圖,讓巴菲特可以預測IBM的未來。



(四)IBM清晰的十年計劃:智慧地球(Smart Planet)
“智慧地球”計畫最早被提出是在2009年1月28日。當時,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IBM執行長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向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這一概念。該計畫為:將感應器嵌入和配置到農地、海洋、電網、鐵路、建築、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現實物體中,形成物物相聯的『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然後通過超級電腦和雲計算將其整合,實現社會與物理世界融合。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更加精確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以此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準,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係。
“智慧地球”是未來十年中IBM戰略發展的核心。彭明盛認為,智慧(intelligence)技術正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使地球變得越來越智能化。為了實施這一全新的戰略,IBM已經推出了各種“智慧”的解決方案,如智慧的醫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電網、智慧的犯罪偵防、智慧的貨幣、智慧的油田、智慧的城市、智慧的天氣、智慧的基礎設施、甚至智慧的城市等。
IBM上任CEO彭明盛曾表示,從2010年至2015年,將通過雲計算和商業分析等業務為公司增加200億美元的營收。而新任IBM的CEO羅曼提(Ginni Rometty)也明確表示,將繼續執行該路線圖。清晰、完整、長線的企業發展計畫,大大的提升IBM未來營運的穩定性,提升投資人對IBM營運的信心。巴菲特說,IBM 成功實踐長遠策略,未來路向清晰,對股東誠實。筆者認為,正是這完整的”智慧地球”計畫,最終打動巴菲特,促使巴菲特願意投資IBM。



(五)結論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沒有變,他的選股哲學還是一樣:選擇穩定、可預測、高利潤的優質企業,變的只有產業趨勢。在他眼裡,投資IBM與投資可口可樂、富國銀行、美國運通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巨大的差別,不同的只是形式。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買回庫藏股買到淨值為負為好公司


b318524

#16發表於 2014-3-5 08:11 資料 文集 短消息

淨值負負正正的公司很多,淨值接近0 的那時候,ROE 會飆上天那麼高,用IRR看就不準了。
盈再表是很方便的懶人包,因為他自己會判斷何時用淨值+ROE,何時用 EPS去算。
Don't care that. (我之前也提問過很多相關的問題,現在我很確信盈再表算出來的是對的)
上完課1年之後,我現在幾乎是憑直覺買股票了。老實說,以前學的一些財務ABC大概忘了80%。
有時候是看同學討論才想起來一些些,但是這種直覺的建立,就是相信買了自己理解又放心的入圍名單,
的淑價候選人,就對了99%。剩下1% 只剩下等待而已,偶爾看一下盈再表的變化 (是不是貴了或變壞....)
再決定要不要賣。
即使是挖宥聰桑與同學報的,一定會遇到想 3秒不出來的公司,那是超出理解範圍,大多是在台灣,
世界觀太小,不知道這間公司如何自然偉大。不過現在,google還有維基百科,都是很方便的工具。
像是 DNB (鄧白氏),成立於1841年,如今可說是世界最大的徵信社,美國有4任總統(如: 林肯)曾是其員工。
WMT (walmart),員工 200萬人是世界最大的雇主 (超越富士康),最大的零售商 (台灣沒設點所以都不知道)。
ORCL (甲骨文),世界最大的資料庫軟體,當我們使用ATM提款的同時,就已在使用甲骨文的產品中....
通常,看完之後,大概只要想 1秒,就可以理解了。
再來想想未來20年後,這個想 1秒鐘能理解的公司,產業地位,產品特性,檢視盈再表數字是否合理
(倒不是懷疑盈再表,而是當不明的獲利暴增,或是抓到的資料萬一有誤。這是學工程的人反覆驗證的習慣)
最後,再看這公司是不是賺全世界的錢 (這是我自己加的條件)。
之所以加這個條件,是因為看到同學在 CIG (巴西電力公司) 的慘痛經驗,所以想了一下,
為什麼好公司卻跟壞學生一樣....我自己的答案是:這公司經營的雖然是民生必需的產品,也有寡占性。
但是經營獲利的範圍太過侷限於跟一個國家的一個區域,公司除本身有天災的風險,
還要承擔該國家的系統風險(政治)。所以如果一間公司賺的錢 range 太狹隘,好公司我也看看就好了。
到這裡,還有什麼好不放心的呢?? 如果沒有問題,最後放進自己的 google finance portfolios (入圍名單),
等到快要淑價 (有時不到),我就很放心的買了,因為通常好公司不一定會到淑價,自然的就變成憑直覺買。
果樹自然也愈種愈多 (不重押某一支,錢不夠的話就不重複買雷同的產業.... 如 CAT 與DE 我只選一支),
自然的錢也慢慢變多。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巴菲特:你可以從我的房地產投資學到什麼?

巴菲特:你可以從我的房地產投資學到什麼?

翻譯自:Buffetts annual letter: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my real estate investments

葛拉漢:「如果你做得像是在經營企業,那就是最有智慧的投資了。」

引用葛拉漢的話作為這篇文章的開始很適合,因為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有關投資的事情。我將會談到更多關於葛拉漢的事情,也會很快談到關於投資普通股的事 情,不過請先讓我告訴你兩個跟股票無關的投資小故事,雖然是很久以前的事,這兩次投資對我的財富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改變,卻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經驗。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美國中部的內布拉斯加州,從1973年到1981年,美國中西部地區經歷了一次農產品價格的大爆發,造成的原因是多數人相信失控通膨即將 到來,而小型農村銀行的放款政策更是推波助瀾。後來泡沫破了,造成農產品價格下跌甚至超過50%,不但造成農民負債累累,連借錢給農民的銀行也損失慘重。 當時,愛荷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所倒閉的銀行數量,是離我們最近的這次大蕭條五倍之多。

到了1986年,我從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買了一座400英畝的農場,位置在奧馬哈北方50英哩的地方。我付了28萬美元,這個金額甚至比倒閉的銀行在前 幾年貸款給那座農場的錢還要少。我對經營農場毫無所知,但是我有一個很喜歡在農場工作的兒子,從他那邊我瞭解這座農場的玉米和黃豆的產量有多少,以及營運 支出大概多少。根據這些資料,我算出這座農場的報酬大概有10%,而且我認為這座農場的生產力將會增加,作物價格也會上漲。後來兩個預測都一一應驗了。

我不需要什麼特殊知識或情報才能下結論,這筆投資沒有缺點,而且可能會獲得高額報酬。的確,偶而會遇到作物欠收,價格有時候也會讓人失望,但又怎樣呢?只 要在多數的年份都有著不錯的收穫就好了,我根本沒有什麼需要賣掉這座農場的壓力。28年後的今天,農場的盈餘是原來的三倍,而農場本身的價格更是我當初買 進的五倍之多。我仍然對經營農場一竅不通,最近我去拜訪了這個農場,這也才第二次而已。

1993年,我做了另一筆小投資。Larry Silverstein是我當所羅門這家公司CEO時的房東,他告訴我在紐約大學旁邊的一家公司叫做Resolution Trust Corp.(RTC)正在出售一些物件。同樣的,又是一個泡沫破了,這回影響到商業不動產,RTC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處理倒閉的儲蓄機構所持有的資 產,他們過度樂觀的借貸行為助長了愚蠢的泡沫形成。

這次的分析還是一樣簡單,就像之前那座農場,RTC所出售的大樓在無槓桿的情況下,現金流收益大約有10%,但是因為RTC所持有的物件過去沒有好好經 營,所以在幾個閒置的店面出租後,收入應該會增加。更重要的是,最大的一個承租者,租下20%左右的空間,每英呎卻只付5美元的租金,其他承租者的平均租 金卻是70美元。九年後,這個租約到期時,租金調漲後將會帶來相當大的盈餘成長。除此以外,這個案子的地點更是好得沒話說:紐約大學絕對不會搬走。

在買進那棟大樓的時候,我組成了一個小團隊,包括Larry和我的朋友Fred Rose。Fred是一個經驗豐富而且高超的房地產投資人,跟他的家族一起經營所持有的物件。隨著舊的租約到期,這個投資的盈餘成長為原來的三倍,每年收 到的租金已經超過一開始投資本金的35%以上。更棒的是,我們當初的抵押貸款在1996年和1999年分別進行再融資,而這些操作帶來一些額外的收益,加 起來已經超過我們當初投入資金的150%,而我甚至還沒看過這個物件。

來自於農場以及紐約大學房地產的收入,在未來的數十年很有可能會繼續增加,雖然漲幅不會很劇烈,但是這兩項投資的成果將會相當讓人滿意,而且不只有我,我的小孩以及孫子都可以繼續受益。

我說這兩個故事,主要是為了描述一些投資的基本原則:

1. 你不需為了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報酬而成為一個專家。但是如果你不是專家,你必須要認知到自己的極限,然後遵循一套合理且運作良好的規則。讓一切盡可能保持簡單,不要只想揮大棒。如果有人向你保證可以快速賺大錢,就要更快的回他一句:不!

2. 如果你正在考慮買進一項資產,請專注於未來的生產力。如果你搞不清楚怎麼粗略估計那個資產未來的盈餘,就忘掉它然後繼續前進吧!沒有人能夠評估每一項投資的可能性,無所不知其實沒什麼必要,你只需要了解自己必須承擔的那些行動。

3. 如果你打算購買一個資產,卻只專注在預期的價格變化,你就是在投機。投機沒什麼不好。然而,我知道我沒有辦法成功投機,而且我懷疑那些宣稱可以持續成功投 機的人。在丟銅板的遊戲中,有一半的人在第一把會贏,但如果繼續玩下去,就沒有人能夠期望從這個遊戲中獲利。真正的事實是,一項資產在近期有好表現,絕不 是買進它的好理由。

4. 在我的兩個小投資裡,我所想的只有這些物件可能會生產出什麼,一點都不在乎他們每天的價格變化。球賽中,只有專注在球場的球員才能贏得比賽,而不是那些盯著計分版上看的人。如果你能夠享受週六與週日而不去看盤,那麼試試看在其他五天也這樣做。

5. 自己想出對於總體經濟的宏觀看法,或是參考市場上的宏觀預測,都是浪費時間。真的,這是一個危險的舉動,因為很有可能模糊了你對真正重要事實的看法。(當 我聽到電視裡的評論員口若懸河說著市場將會怎麼走,我總是想起了Mickey Mantle的評論:「除非你上過節目,不然你不知道這有多容易!」)

我的兩次房地產買進分別是在1986年和1993年,他們的下一個年度是1987年(註:黑色星期一)和1994年(註:墨西哥金融危機),但是現在回頭去看,當時的經濟、利率或股市的表現對於判斷這兩個投資是否會成功卻一點都不重要。我已經不記得當時的報紙頭條或專家們到底說過了什麼,不過管他評論怎麼說,玉米還是會繼續在內布拉斯加州成長,而學生也會繼續湧入紐約大學。

我這兩筆小投資和股市投資有一個主要的差異:股票能提供你每一分鐘的評估價格,而我還沒看到過我的農場或是紐約房地產的報價。

對股票的投資人來說,他們持股的估值能置身於大幅波動,應該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對某些投資人來說的確如此。畢竟,如果我的農場旁邊住著另一個喜怒無常的農場主人,他每天對著我大喊報價,不是要我把農場賣給他,不然就是想把他的農場賣給我,而價格的高低取決於他的心理狀態,短時間內的上下起伏相當劇烈。在這種情況下,我要怎麼從他荒誕的行為中獲利呢?如果他今天報了一個低得不可思議的價格,而我還有一點閒錢,或許我會買下他的農場。如果他喊出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價,我也可以把我的農場賣給他,或是繼續經營農場不理他。

可是對於股票投資人來說,總是常常讓其他投資人任性而不理性的行為所影響,結果他們自己也跟著做出不理性的舉動。因為總有著許多關於市場、經濟、利率及股價變化的評論和分析,有些投資人認為聽專家怎麼說是很重要的,甚至更糟的是,竟然考慮要遵循這些專家的評論而去採取行動。

這些人,當他們擁有一座農場或是公寓的時候,他們可以安穩的坐著數十年,但是當他們接觸到股票報價,而且還伴隨著評論員的時候,好像就被灌輸了這樣的訊息:「不要只是坐在那裡,做點什麼事情吧!」對這些投資人來說,股市的流動性從一個好處變成了一個詛咒。

相較於一個不穩定又大嘴巴的鄰居對我房地產投資的傷害,一次閃電崩盤或是幾次股市的大幅波動其實並不會對投資人造成什麼影響。事實上,如果他能夠在價格遠低於價值的時候準備好現金,一個上下起伏的市場對於真正的投資人是有幫助的。恐懼的氣氛是你投資的好朋友,而樂觀的世界卻是你投資的敵人。(A climate of fear is your friend when investing; a euphoric world is your enemy.)

在2008下半年,當市場進入極度的金融恐慌時,即使一個嚴重的經濟衰退顯然正在醞釀著,我也從來沒有打算過要賣掉我在紐約的房地產。如果我100%完全持有一個有著良好長期前景的穩固企業,對我來說,把這樣的企業賣掉才是愚蠢的。有沒有發現,為什麼我過去總是賣掉一些我自己持股比例不高的好企業?的確,他們之中任何一家公司可能終究會讓人失望,但是整體來說他們的表現相當好。有任何人真的相信地球打算吞掉美國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產性資產以及無窮盡的人類創造力?

當查理.蒙格和我買股票的時候,或許我們只是買進一家公司的一小部份,但是我們的分析方式跟買進整家公司其實非常相似。首先,我們會先判斷我們是不是能夠理智地估計未來五年或更久的盈餘範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根據我們對這家公司未來盈餘估計的範圍底部,計算出一個合理價格,只要有人用這個價格賣股票,我們就會去買。然而,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去估計未來的盈餘,而這其實很常見,那我們就會繼續去找其他的標的。過去54年,我們都在一起工作,我們從來都不會因為大環境、政治因素或其他人的觀點而放棄一個吸引人的買進機會。事實上,這些因素從來就不曾在我們做決定的時候出現。

最重要的是,我們瞭解自己能力圈的大小,並且好好的待在這個圈子裡面。即使如此,不管是在投資股票或是併購企業上,我們還是會犯一些錯誤。還好的是這些錯誤不會變成災難。那麼,什麼才會造成災難呢?舉例來說,當一個長期上漲的市場,誘導了投資人根據過去的價格趨勢而想要參與市場,往往就是災難的開始。
當然,大多數的投資人在他們的生活中不會把研究一家公司的展望當成優先事項。如果夠明智的話,他們會發現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去預測特定公司未來的盈餘表現。

不過我有些好消息可以給這些非專業人士:一般投資人其實並不需要這個技能。總體而言,美國的企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直都表現得很好,而未來也將會繼續維持好表現。(雖然,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還是會有無法預測的起起落落。)在20世紀,道瓊工業指數從66點漲到了11,497點,配發的股息不斷增長。21世紀也將會持續,而且幾乎確定會有紮實的表現。對於非專業投資人來說,目標不應該放在挑選出贏家公司來,因為這並不是他們或他們的"幫手"能夠辦得到的事情。非專業投資人應該要持有涵蓋面很廣的一群公司,而一檔低成本的S&P 500指數基金就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解決了非專業投資人應該投資「什麼標的」,「什麼時候」投資也很重要。對於膽小或初學的投資者來說,最危險的就是在極度熱絡的時候進入市場,而在帳面損失發生的時候,對投資的信心也因此而幻滅了。(請記得Barton Biggs所說過的:「牛市就像是性愛,在剛要結束之前總是感覺最好的時候。」)一個投資人避免投資時機錯誤的解藥,就是長期逐步累積持股,即使利空消息不斷,股票也從高點下跌了少,也千萬別賣掉!遵循這些規則,即使是對投資一無所知的投資人,只要同時分散持股並且努力讓自己的投資成本維持在最低,幾乎可以確定能拿到滿意的結果。事實上,一個樸實的投資人,如果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就很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投資績效,尤其是比起那些知識上很專業但是卻被一個小小的缺點蒙蔽的投資人。

如果投資人瘋狂的買、賣農地給彼此,那麼不管是農地的產量或是作物的價格都不會增加。這種炒作行為唯一的結果將是整體農場擁有者族群所實現的總盈餘將會下降,因為這些交易將會帶來鉅額的交易成本,而且大家在轉手的時候都會花成本尋求建議。

然而,無論是散戶或機構投資人,通常都會被那些藉由提供建議或影響交易而獲利的人,不斷催促著當一個積極的交易者。所以在投資上所產生的摩擦成本相當巨大,而所有投資人的利益卻反而被剝奪了。忽略市場上那些喋喋不休的聲音吧!盡量將你的交易成本維持在最低的狀態,把投資股票當成你是在投資農場一般。

在這裡,我要補充一點,我的錢就像是我所說的那樣投資,我在這裡所給的建議基本上跟我已經預立的遺囑是一樣的。我的現金遺產將會贈與給一個以我老婆為受益人的信託基金(我必須使用現金作為個人遺產,因為所有我的波克夏股票將會在結算我個人財產後的十年內全部轉移給某些慈善機構)。我對這個信託基金的建議已經簡單到不能再更簡單了:10%配置在短期政府債券,90%配置在非常低成本的S&P 500指數基金(我建議Vanguard的VFINX。註:同一檔基金也同時有發行ETF股份的形式,代號為VOO。)。我相信這個信託基金的長期績效將會非常傑出,甚至會比那些聘請了高薪經理人的養老基金、機構或散戶投資人表現得更好。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葛拉漢。我這篇投資的文章所進行的討論,其實大多數想法都是從他的書《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所學到的,我在1949年買了這本書,從此改變了我整個金融生涯。

在讀過這本書之前,我曾經在投資領域四處遊蕩,學習一切關於投資被寫下來的事情,很多我所讀到的東西都讓我著迷,例如我曾經試著用我的手畫出線圖,並且使用市場徵兆來預測股市的走勢。我坐在券商的辦公室,看著磁帶不斷捲動著,聽著評論員的解盤。這些都很有趣,但是我並沒有任何收穫。

相反地,葛拉漢卻用相當優雅而容易瞭解的散文,有邏輯的解釋了投資的想法(而且沒有希臘字母或複雜的公式)。對我來說,最關鍵的章節是在新版的第八章和第二十章,這些內容直到今天仍然引導著我去做投資的決策。
關於這本書有一些有趣的花絮。新版本放進了一段後記,描述一段葛拉漢罕為人知的幸運投資經過。葛拉漢在1948年買下了這個標的,當時他正在寫這本書的第一版,這家神秘的公司就是Geico。如果葛拉漢沒有認知到Geico這家新公司的特質,我自己以及波克夏的未來都將會完全的不同了。

這本書1949年的版本還推薦了一支鐵路股,最後以17美元賣出,每股賺了10美元(葛拉漢其中一個讓我非常敬佩的地方在於他敢用當時的例子,就算他跌跤了也不怕別人嘲笑)。某個程度上,這支股票之所以被低估,是因為當時的會計規則所導致的,當時分支機構要保留盈餘,所以從申報盈餘中被排除了。

被推薦的股票是Northern Pacific,它最重要的子公司是芝加哥的Burlington & Quincy。這些鐵路現在全都變成了BNSF的重要組成,在併購之後也都被波克夏所持有。當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Northern Pacific的市值大約是四千萬美元,而現在它的繼任者(當然,也增加了很多資產)每四天就能賺到這麼多錢。

我其實不太記得我買第一本《The Intelligent Investor》的時候到底付了多少錢,不過不管這本書多貴,都證明了葛拉漢所說的名言的確是正確的:「價格是你所付出的,價值是你所得到的。」(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在我過去所有的投資中,買了葛拉漢的書無疑是最好的投資(除了我的兩張結婚證書以外)。

股價上漲不是福反是禍 巴菲特看得破更忍得過



股價上漲不是福反是禍 巴菲特看得破更忍得過 (2014-03-03 02:06)
  
⊙劉建位

  

  一、巴菲特小故事

  股票投資人都非常關注股價的漲跌,他們的臉色就是股市的晴雨表。股價一漲,喜笑顏開。股價一跌,愁眉苦臉。

  巴菲特在1997年致股東的信中,卻讓股票投資人做一個小測試:股價上漲是好事,還是壞事?

  “請你先做一個小測試:如果你打算以後一輩子都吃漢堡包卻又不想自己養牛,那麼你希望將來牛肉價格更高還是更低呢?與此類似,如果你將來要一次又一次地購買汽車卻又不想自己製造汽車,那麼你願意將來車價更高還是更低呢?顯然,這些問題自己本身就已經作出了回答。我們現在再來進行最終的測試:如果你預計自己未來5年股票買入多於賣出,是一個股票凈買入者,那麼你應該希望將來股價漲得更高還是跌得更低呢?許多投資者都作出了錯誤的選擇。儘管他們未來很多年裡都會是股票凈買入者,卻在股價上漲的時候興高采烈,在股價下跌的時候愁眉苦臉。實際上,他們這就相當於看到自己很快就要購買的“漢堡包”價格上漲卻非常高興大聲歡呼。這種反應簡直太傻了。只有那些最近要賣出股票的人才會很高興看到股價上漲,而那些未來打算買入股票的人應該更喜歡看到股價下跌。”

  

  二、《道德經》大智慧

  《道德經》第58章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為政寬鬆,百姓就殷實富足。為政嚴明,百姓就捉襟見肘。禍啊,是福所倚傍的東西;福啊,是禍所潛伏的地方。誰知道最終是哪個?福禍相互依賴相互轉化,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正反過來就是奇,善反過來就是妖,人們只看到當下是福或是禍的一面,卻不知福禍會相互轉化的另一面,這種迷惑由來已久了。所以,聖人做事規規矩矩但並不固執不知變通,言辭尖銳但是只對事並不傷人,為人直率坦蕩但並不過度放肆,做人做事光明正大但並不炫耀自己博人眼球。

  

  三、劉建位道解巴菲特

  小時候,70年代初,國家困難,家裡也困難,吃不上肉。畢業工作了,90年代,國家條件好了,自己條件也好了,天天吃肉,頓頓吃肉。有一天東西掉地上,彎腰去撿,卻彎不下去,覺得有一大塊東西卡在胸口,伸手一摸,是一大塊肥肉,不是豬的肉,是我的肉。

  從本能來看,從口感來說,吃肉越多越幸福。從健康來看,從長期來看,過多吃肉,容易過度肥胖,容易得大病,減損壽命,所以吃肉越多越痛苦。花了幾年,才逐步減掉那一大塊肥肉,但是再也找不回年輕時那八塊腹肌。小時候覺得吃肉是福,年紀大了卻覺得吃肉是禍。道德經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真是一針見血。

  剛入市的股票投資新手,最喜歡看到股市上漲。因為自己手裡的股票也上漲了。巴菲特年輕時,也是如此。可是他看了格雷厄姆的書《聰明的投資者》後,猛然頓悟,真正聰明的投資者恰恰相反,即使是你現在手裡有股票,股價上漲也不是好事,股價下跌才是好事。

  巴菲特解釋說:“道理非常簡單:如果將來你準備成為股票的凈買入者,不管是用你自己的錢直接買入,還是通過持股一家正在回購股票的公司間接買入,股價上漲都會損害你的利益。股價低迷不振反而會增加你的利益。可是,感情因素往往會讓事情複雜化:大多數人,包括那些將來會是股票凈買入者的投資者,看到股價上漲才會感到心裡很得意。這樣持有股票的投資者,類似於一個經常開車上下班的人,只是因為他的郵箱今天加滿了油,就為油價上漲而歡呼。”

  “我和芒格根本不會期望大多數人聽了之後會轉變想法認同我們。我們已經觀察人類行為多年,深深知道再說根本不起作用。但是,我們確實非常希望你們能夠清楚地瞭解我們個人如何思考和計算。在這裡我應該坦白地說:我年輕的時候,也是一看到股市上漲就非常高興。後來我讀了格雷厄姆寫的書《聰明的投資者》,其中第8章告訴投資者應當如何看待股價波動。原來阻擋我的眼光的障礙物馬上從我眼前消失,低迷的股價從此成了我最喜歡的朋友。拿起這本書,是我一生中最幸運的一刻。”

  如果你搞不清楚多吃肉是好事還是壞事,你很難長期持續保持健康。如果你搞不清楚股價上漲是好事還是壞事,你很難長期投資持續盈利。

  吃虧是福,誰都會說,有幾個人真正做得到呢?捨得,有舍才有得,有幾個人真正捨得呢?看得破,忍不過。有些時候,看到大魚大肉,我還是忍不住會吃很多。有些時候,股市大跌,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即使是那些很有經驗的價值投資者,很多人也恐懼得不敢出手買入。沒有人能夠一下子成為聖人,投資人也不能一下子成為巴菲特,我們就像慢慢減肥一樣慢慢修行慢慢提高吧。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投資建議。)



詳全文 股價上漲不是福反是禍 巴菲特看得破更忍得過-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303/11884307.html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電腦鍵盤上你不知道的秘密

電腦鍵盤上你不知道的秘密

黛雯
24987 2014-02-26


1.很多時候,需要暫時離開座位去做別的事情,如果對自己的電腦安全很重視,不妨按住windows鍵後,再按L鍵,這樣電腦就直接鎖屏了,這樣就不用擔心電腦的資料外洩啦


2.要找電腦上的文件時,一般人會先找到「我的電腦」,然後點擊打開,而高手總是很酷的,輕輕按下鍵盤上的Windows鍵不放然後再按E鍵,直接打開電腦的資源管理器,而一般人還在慢慢尋找「我的電腦」的圖標呢,嗯,高手就是這樣直接把一般人給秒殺!


3.正在玩遊戲或看羞羞的東西的時候,Boss進來了!鼠標一下子點不到右下角的顯示桌面,怎麼辦,怎麼辦?別緊張!直接按下Windows鍵和D鍵,看,桌面閃現!


4.一個小花招,蠻炫的。按下windows鍵按後再按Tab鍵,可以以3D效果顯示切換窗口


5.windows自帶的錄像功能。按下windows鍵+R,輸入psr.exe再按下Enter,然後就可以開始記錄了。


6.你知道怎樣一次過調整顯示器亮度、音量大小,打開無線網,還能夠看到本本電池電量嗎?把本本的畫面放到電視上,已經連好線了,需要怎麼設置?小case啦,想要這些功能,你只需要按下Windows鍵+X,一次性滿足你的所有願望啦!


7.Windows + R輸入osk,出現炫酷虛擬鍵盤!你按下一個鍵,它也會同樣顯示出來按下的狀態喔!


8.圖片太小,眼神不好使咋辦?試試windows鍵和+++++++++,放大鏡出現!


9.現在很多程序,比如QQ,IE,都是在同一個窗口裡面打開幾個頁面。用Ctrl+Tab,可以在幾個頁面之間互相切換。用Ctrl+w,可以關閉當前的頁面。


10.按下windows鍵不放,再按下Fn,再按下Home,你就可以打開系統屬性了。(其實用鼠標在我的電腦上面右鍵->屬性也一樣,不過不覺得用鍵盤操作更帥嘛~^^


11.shift + 任務欄的窗口圖標 = 新建一個該窗口

Ctrl+S 保存
Ctrl+W 關閉程序
Ctrl+N 新建 Ctrl+O 打開 Ctrl+Z 撤銷 Ctrl+F 查找 Ctrl+X 剪切 Ctrl+C 複制
Ctrl+V 粘貼 Ctrl+A 全選 Ctrl+[ 縮小文字
Ctrl+] 放大文字 Ctrl+B 粗體 Ctrl+I 斜體
Ctrl+U 下劃線
Ctrl+Shift 輸入法切換 Ctrl+空格 中英文切換
Ctrl+Enter QQ號中發送信息
Ctrl+Home 光標快速移到文件頭
Ctrl+End 光標快速移到文件尾
Ctrl+Esc 顯示開始菜單
Ctrl+Shift+Ctrl+Shift+> 快速放大文字
Ctrl+F5 在IE中強行刷新
Ctrl+拖動文件 複制文件
Ctrl+Backspace 啟動關閉輸入法
拖動文件時按住Ctrl+Shift 創建快捷方式
Alt+空格+C 關閉窗口
Alt+空格+N 最小化當前窗口
Alt+空格+R 恢復最小化窗口
Alt+空格+X 最大化當前窗口
Alt+空格+M 移動窗口
Alt+空格+S 改變窗口大小
Alt+Tab 兩個程序交換
Alt+255 QQ號中輸入無名人
Alt+F 打開文件菜單
Alt+V 打開視圖菜單
Alt+E 打開編輯菜單
Alt+I 打開插入菜單
Alt+O 打開格式菜單
Alt+T 打開工具菜單
Alt+A 打開表格菜單
Alt+W 打開窗口菜單
Alt+H 打開幫助菜單
Alt+Enter 查看文件屬性
Alt+雙擊文件 查看文件屬性
Alt+X 關閉C語言
Shift快捷鍵
Shift+空格 半全角切換
Shift + Delete 永久刪除所選項,而不將它放到「回收站」中。
拖動某一項時按 CTRL 複制所選項。
拖動某一項時按 CTRL + SHIFT 創建所選項目的快捷鍵。
WORD全套快捷鍵小技巧
CTRL+O 打開
CTRL+P 打印
CTRL+A 全選
CTRL+[/] 對文字進行大小設置(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D 字體設置(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G/H 查找/替換; CTRL+N 全文刪除;
CTRL+M 左邊距(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U 繪製下劃線(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B 加粗文字(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I 傾斜文字(在選中目標情況下);
CTRL+Q 兩邊對齊(無首行縮進),(在選中目標情況下)或將光標放置目標文 字的段尾,亦可操作
CTRL+J 兩端對齊(操作同上)
CTRL+E 居中(操作同上)
CTRL+R 右對齊(操作同上)
CTRL+K 插入超鏈接